我們沒有征服山,是山通融我們溜上去
-貝爾‧吉羅斯
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極高的地區之一,全島超過 268 座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,加上遍布的郊山步道與露營場,使得登山、健行與露營成為全民喜愛的活動。
疫情後更帶動「報復性登山」,許多山岳步道一度人潮擁擠,垃圾、廁所異味、植被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。
水漾森林、南湖圈谷、小溪營地、眠月線…等熱門路線的垃圾量日益增加,合歡山假日人潮更讓停車場與步道不堪負荷,原先靜謐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多人為的痕跡在裏頭。
某天筆者在眠月線上的營地天剛亮,拿著貓產,準備去挖貓洞。挖開薄土的瞬間,看見前人留下的淺坑、半分解的衛生紙以及塑膠垃圾。當下我才意識到:很多人雖懂無痕山林 (LNT) 七準則,卻仍因「怕麻煩」沒有帶走自己的垃圾。
無痕不在話語,而在選擇。只要我們留下任何「非足跡」的痕跡,就把自己的便利,變成了山林的負擔。
當我們走進山林,是否留下了過多痕跡?
無痕山林是什麼?為何只允許留下「足跡」
無痕山林(Leave No Trace, LNT)是一套戶外倫理,目的不是限制樂趣,而是用最小影響享受自然。
足跡之所以特別:它是暫時且可逆的,風雨會抹平;而垃圾、排遺、營火痕跡、被摘除的花草,以及夜間強光與噪音,都是累積且改變性的,會長期留在自然裡,或擾動生態與他人。
因此,除了足跡,什麼都不留下不是漂亮口號,而是一條判準:
凡是不會被自然快速自我修復的痕跡,都不該留下。

無痕山林的由來
1960 年代,美國戶外休閒活動蓬勃發展,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破壞。1970 年代,美國農林單位開始推廣 LNT 概念,並與登山協會、露營組織合作,逐步發展為一套「七大準則」。
台灣大約在 2005 年引入,最早透過環保團體與山岳協會推廣,配合「淨山活動」與「登山教育」。目前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國家公園系統也逐漸將 LNT 規範納入入園申請、山屋規則與登山教育課程。

無痕山林七大準則(The Seven Principles of LNT)
事先充分規劃與準備(Plan Ahead and Prepare)
在出發前研究目的地規範、氣候、路線與水源,攜帶適合裝備與足夠食物。體能不足或準備不周常常導致迷路與求援,也會增加搜救資源的消耗。良好的規劃能讓旅程更安全,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額外破壞。
在能夠承受的地點旅行與露營(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)
務必走在既有步道上,避免抄捷徑,紮營時盡量使用既有營地或已受影響的區域,並保持距離水源至少 60 公尺。如此能減少水土流失,也能保護脆弱的植物與地表生態。
在耐受地表留的只是短暫足跡,在脆弱植被上留下的是長久的傷痕。
妥善處理垃圾(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)
所有垃圾必須帶下山,包括食物殘渣與衛生紙。高山寒冷環境下,果皮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分解。排泄物應使用「貓洞法」掩埋,或攜帶排泄物收集袋。洗碗水需過濾食物殘渣並在遠離水源處撒下,避免污染。
垃圾與殘渣都會留下「非足跡」的痕跡—只准進、不准留,所有帶入皆帶出。
勿取走自然資源(Leave What You Find)
不要隨意摘花、撿石頭或帶走任何自然物件。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能是動物的食物、棲息地或生態系的一部分。對於文化遺跡或歷史建物,也應保持尊重,避免破壞。
花、種子、石頭、倒木都屬生態一部分,文化遺跡、路線設施敬而遠之,不刻字、不移動。
我們只帶走照片與記憶。
減少營火的影響(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)
營火雖有浪漫氛圍,但對土壤與植被的破壞嚴重。台灣所有山區都禁止生火,登山爐取代營火火圈與焦土是長期印記,不是足跡,能免則免。
尊重野生動植物(Respect Wildlife)
與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,不餵食、不干擾。餵食會改變牠們的覓食習慣,甚至導致攻擊事件。若攜帶寵物,務必繫繩,以免追逐或傷害其他動物。
尊重其他旅行者(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)
山林屬於大家,避免喧嘩、夜間使用強光頭燈影響他人,並在步道上禮讓。友善的互動不僅提升彼此體驗,也能建立更好的戶外社群。
尊重他人的體驗,就是不在他人心裡留下負面痕跡。
無痕山林的重要性與影響
生態影響
- 土壤侵蝕:抄捷徑與亂紮營會破壞地表。
- 垃圾污染:塑膠、果皮誤食導致野生動物死亡。
- 水質污染:隨意排泄與洗滌造成水源受污染。
倫理責任
LNT 不只是規則,而是「環境倫理」。享受自然是一種特權,隨之而來的是守護責任。
教育推廣
目前台灣多數國家公園已在申請入園時宣導 LNT。許多登山團體也將「垃圾不落地」視為基本原則。
常見迷思與澄清
- 「果皮可以分解,丟在山裡沒差」 → 高山環境寒冷,香蕉皮需 2 年才會完全分解。
- 「我只是撿一朵花,沒關係吧」 → 當千百人都撿一朵,就會造成生態崩壞。
真正的尊重,是選擇不方便,把山林留給未來
「除了足跡,什麼都不留下」的挑戰從來不是知識,而是意志我們願不願意為了下一個人、為了下一代,選擇那一點不方便。
當制度把好選擇變簡單,當社群把不方便變榮耀,當我們把每一次清理、每一個不留痕的決定,視作與山林的對話——山就會把同樣的風景留回給我們。
上山,留下足跡;下山,把一切帶走。
這是與山林長久相處的唯一方式,也是我們願意簽下、每天重讀的一句約定。
無痕山林是一種自由的保護,確保我們今天的快樂,不會成為明日的荒蕪。當下一次你背起背包、走進山林時,請記住:我們不是山林的主人,而是過客。真正的責任,是讓它以最完整的樣貌留給後代。